手足口病是全球常見的一種傳染病,由腸道病毒引起,有明顯的季節性,一般在春末夏初,高發于5—7月份。嬰幼兒和兒童普遍多發,5歲及5歲以下嬰幼兒更容易得病。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統較完善,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發病,但感染后會傳播病毒,因此成人在預防手足口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。
手足口病目前沒有疫苗,但只要早發現、早治療,是完全可防可治的。預防手足口病的關鍵是注意家庭及周圍環境衛生,講究個人衛生,記住15字口訣“常洗手、喝開水、吃熟食、勤通風、曬衣被”。一是飯前便后、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;不喝生水,不吃生冷的食物;居室要經常通風;要勤曬衣被。二是流行期間不帶孩子到人群密集、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,要避免接觸患病兒童。流行期間可每天晨起檢查孩子皮膚(主要是手心、腳心)和口腔有沒有異常,注意孩子體溫的變化。如果孩子出現發熱、皮疹等癥狀,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,同時要密切觀察。三是要注意不讓生病的孩子接觸其他兒童;如果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得病,還應及早告訴老師,并不要著急讓孩子去幼兒園,要在全部癥狀消失一周后再去,防止傳染其他孩子。一般癥狀輕不用住院治療,居家治療、注意休息即可,以減少交叉感染。
托幼機構及小學等集體單位要每日進行晨檢,注意觀察兒童的體溫、口腔和手,發現可疑患兒時,要對患兒采取及時送診、居家休息的措施,根據病情,患病兒童居家或住院隔離、治療,建議期限為癥狀消退后一周。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;每日對玩具、教具、生活用具、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。當班級或托幼機構發病較多時,可采取暫時停課措施,防止手足口病蔓延傳播。
|